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文件
  • 索 引 号: null-0300-2014-00013
  • 发文机关: 滑县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 标  题: 滑政〔2014〕21号滑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 发文字号:
    发布时间: 2014-08-26

滑政〔2014〕21号滑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县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气象事业是基础性、科技型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气象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重要标志。为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气象现代化的意见》(豫政〔2013〕63号)和《2014年全省气象现代化行动方案》(豫气函〔2014〕3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县气象事业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经县政府研究决定,现就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为宗旨,牢固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以防灾减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重要抓手,以气象科技和人才为支撑,以创新机制体制为动力,按照“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的要求,加强“四个一流”(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气象台站建设,着力推进现代气象业务服务管理体系、人才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协调发展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气象工作政府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为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

(二)总体布局。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着力构建气象防灾减灾的服务体系和为农服务体系机制。根据建设城乡一体化布局对气象现代化的需求,建立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全县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业务体系和广覆盖、多样化、个性化的县、乡、村三级气象服务体系。围绕粮食生产主产区建设,完善现代农业气象监测、预报及服务体系。坚持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保障作用;完善双重管理体制,建立与新型气象业务服务管理体系相适应的气象事业结构,增强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气象业务服务能力和履行社会管理能力,提升气象事业整体实力。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县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功能先进的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布局科学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气象事业支撑保障体系。气象防灾减灾、气象为农服务、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生态环境建设保障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明显提高,气象服务领域更加广泛,建成与国家气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事业整体实力位居全省县(市)级领先行列。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推进气象综合观测体系现代化

1.加快立体化、高覆盖、全天候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依据我县地形地势,突出粮食高产区、旅游、交通物流枢纽城市的特点,建立优化完善雷达监测、气象卫星接收、自动气象站、移动应急气象等监测系统。加快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建设步伐,配置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设备,加强对各类农作物长势和田间环境状况的实时监测。提升温室气体、雾霾、雷电等环境气象监测能力。建立部门间气象观测站网规划建设协调机制,将交通、旅游、能源、水利、林业、环境等各类专业气象探测设施纳入气象综合观测网总体布局。在粮食生产灾害敏感区、城市气象敏感区加密布设自动气象站,实现对重要区域主要气象灾害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的综合性连续监测,综合观测整体实力处于我省领先水平。

(1)科学布局,加快气象观测网建设。在中小河流域、天气关键区、气象服务重点区等区域,加密自动雨量站、多要素自动气象站等设备建设,实现以重点防治区间距达到5公里、其他防治区间距8—10公里的气象监测网络。建立气象灾害移动应急调查系统,配备应急气象观测系统,提升移动气象观测系统业务服务能力;健全自动气象灾害观测网络,自动气象站乡镇覆盖率达到100%。

(2)突出重点,加强城市气象观测网建设。新建或升级改造城市自动气象站,自动气象站布设密度达到5公里;配备能见度仪、颗粒物浓度监测仪、气溶胶激光雷达,加快开展常规气象要素观测、温室气体和气溶胶观测,加强突发强降水、高温、雾、霾、城市内涝等城市气象灾害监测,2015年建设1—2个雾霾监测站。

(3)凸显特色,完善农业、交通、旅游及其它专业气象观测网。在高标准粮田建设2—3个高标准粮食作物农田小气候观测站,建设1—2个经济作物、温室大棚等特色农业气象观测站,根据平原地理特点,新建2—3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完善农业气象灾害调查和农业气象遥感观测业务,建设农业气象移动观测与野外调查系统。在城市主干道、交通网重要地段建设交通安全气象观测网,开展大雾、大风、强降水、雨雪、低温冰冻、高温等主要交通气象灾害观测。在瓦岗寨、大运河等主要旅游景区布设旅游气象观测设施,开展旅游气象服务。

2.加强气象信息网络和装备保障能力建设。推加快建立完善气象、水利、国土资源、林业、环保、交通运输、电力等部门间气象观测相关信息共享机制。推进气象防灾减灾视频会商系统与相关部门的互联互通。建立健全技术装备保障体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推进装备保障社会化,为气象装备保障提供有益补充。

3.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依法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纳入城乡规划,制定专项保护规划,保证气象探测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连续性。保持探测环境达标率为100%。

(二)加快推进气象预报预测体系现代化

1.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度。开展城市、乡镇及重点区域精细化天气预报,强化分灾种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平台建设,建立县级气象灾害信息监测预警中心和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灾害性天气分区预警准确率和预警时效。到2020年,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稳定在90%以上,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达到75%、77%,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提高到30分钟及以上,30天内天气过程预测准确率达到75%。

2.加强现代气象预报系统建设。以数值预报产品和多种观测资料的综合应用为基础,不断完善天气、气候预测预报系统。突出防灾重点,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短临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开展空间分辨率精细化到乡镇的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开展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分析业务,提高农用天气预报水平;根据需求,加强火险气象等级预报、航空气象、交通气象、旅游气象和以雾霾监测预警、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预警、空气质量预报为重点的环境气象等专业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建设。

(三)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现代化

1.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不断丰富灾害性天气观测、天气预报、灾害预警、影响评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为农服务、人工影响天气、公众气象服务、气象为城市运行服务等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将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列入政府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政府部门及有关公共服务机构要按照各自职责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2.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完善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气象灾害预警社会应急联动响应机制。结合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综合减灾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乡(镇、办事处)和村(社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办事处)气象协理员、村(社区)气象信息员、重点单位气象安全员的作用,加强业务培训,配置必要的装备,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3.加强重点领域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统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站和粮食生产核心区气象设施建设,开展全国“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县创建工作。加强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的监测评估,促进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和雷电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认证工作。提升地质、水利、交通、林业、环境、旅游等重点领域的气象服务能力和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到2020年,对全县标准化地面作业点进行调整和完善,不断提高地面作业装备机动能力、自动化水平和安全性能及服务效益。

4.增强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应急服务能力。加强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普查,建立敏感行业致灾气象条件指标体系。建立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对重大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影响评估,构建气象灾害应急预警系统,增强对气象次生、衍生灾害及区域环境污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气象应急保障能力。

5.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基础性作用。建立气候变化基础数据库,完善气候变化业务系统,开展气候变化监测、影响评估、应对研究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分析,开展精细化气候资源区划工作,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能源安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评估,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决策咨询水平。

6.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及传播网络。加强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媒体、通信企业和社会单位要依法承担社会责任,建立健全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和气象手机短信“全网”发布机制。加快推进中国气象频道在我县落地,统筹推进学校、医院、车站、旅游景点、建设工地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以及农村社区气象信息接收设施建设。创新气象信息发布渠道,不断提高气象信息覆盖率和时效性。到2015年,全县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达到90%以上。到2020年,覆盖率达到98%以上。

(四)不断强化气象现代化支撑体系建设

1.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工作。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将气象科技工作纳入全县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项目研究计划,加强县级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强对流天气预警、短期气候预测和极端气候事件预测、农业气象和卫星遥感、雷电灾害预警与防护、人工影响天气、公共气象服务等气象科学技术研究,大力发展气象科学技术水平。加强与科研机构、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建设,充分利用各自的人才与资源优势,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不断提高科研成果的效益。

2.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将气象干部纳入组织人事部门培养计划,将基层气象协理员、信息员、安全员队伍建设纳入农村实用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通过参与重大业务科研和服务项目以及进修访问、学术交流、岗位练兵等途径,不断提升业务人员队伍素质。

3.大力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认真组织实施《河南省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3—2020)》,将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工作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列入领导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充分利用科技、文化、教育等资源,依托各类科普场馆、文化场所、宣传专栏、气象台站等建设气象科普平台。积极开展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等气象宣传活动,推动气象科普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增强社会公众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县政府将成立气象现代化领导小组,由气象、发展改革、财政、公安、城乡规划、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林业、水利、安全监管、交通运输、电力、通信等部门组成,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同时将气象现代化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体系,为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明确责任分工。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合力。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对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的立项、指导和督办。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配套资金,保证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城乡规划部门要做好基层气象“一流台站”建设项目的选址及规划审批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要做好气象新建扩建项目用地的报批工作;住房城乡建设、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气象现代化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管,做好项目审批等工作;交通运输、电力等部门要协助气象部门做好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提升公共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气象部门和保险机构要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工作。气象部门要与环保部门加强合作,联合开展大气环境评价,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发展改革、城乡规划、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与气象部门建立联审联批制度,将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的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纳入建设工程审批流程。要进一步健全军队、公安、安全监管、气象等部门紧密协作的弹药储运机制,做好人工增雨炮弹及火箭弹的运输和保管工作。

(三)建立和完善财政保障机制。县政府将气象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力的增长逐步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为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灾害防御等地方气象事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气象部门要积极争取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和资金,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四)抓好气象现代化项目建设。围绕滑县粮食生产大县积极谋划和争取项目。“十二五”期间,以全县高标准粮田建设和生态改善需要为重点,推进我县人工增雨标准化基地基础设施优化提升工程,高标准良田农业气象保障工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御工程、县级气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基层气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高起点、高质量、全面打造“四个一流”气象台站。

(五)加强气象法制和标准建设。全面推进气象依法行政,严格实施各项气象行政许可制度,强化气象工作的社会管理职能,实现气象行政审批进驻行政审批大厅,纳入审批流程,参加联审联办。要将气象部门纳入当地安全生产委员会,强化气象灾害防御准备监督检查、防雷安全隐患排查、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预报预警统一发布、行业气象管理等社会管理。推进气象灾害等级、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和防雷安全等地方气象标准建设。

(六)全面推进基层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建立与气象现代化体系相适应的新型气象事业结构,以加强气象社会管理、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加强气象业务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基层气象机构综合改革。要建立健全工作机构,落实人员,采取政府购买气象服务或者设立公益岗位等方式,建立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气象灾害防御)、人工影响天气、气象为农服务、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等工作管理体制和长效工作机制,提升基层气象机构服务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完善乡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气象服务机构,落实人员,完善政策,不断夯实基层气象服务组织基础。

 

2014年8月26日

抄送:县委各部门,县人武部。

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县法院,县检察院。

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年8月26日印发

相关文章
 

主办: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滑县道口镇解放路中段联系方式: 0372-8669629网站声明

网站标识码:4105260003 备案序号:豫ICP备12007324号 豫公网安备 41910402000001号

邮编P.C.456400   建议使用 1366x768 分辨率 IE 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河南合正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1/06 09: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