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
2022-12-27
作者
来源: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的五年,是以降碳为重要战略方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五年,也是我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滑县新征程,谱写建设新时代富有影响力的区域性中等城市绚丽篇章的关键时期。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是解决我县生态环境瓶颈约束、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按照市生态环境局和县政府安排部署,县生态环境分局组织了我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规划》适用范围为滑县行政区管辖范围,《规划》是全县“十四五”期间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一、《规划》编制背景
“十三五”时期,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力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圆满完成“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功能持续提升,生态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普遍增强。但是当前我县生态环境保护在结构性、根源性和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还没有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合力显著增强,为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坚实基础;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发展机遇,为我县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机遇;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与美丽中国深入推进,为我县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平台;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推进,为我县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二、《规划》总体思路
围绕“1”个中心--建设有影响力的区域性中等城市;
落实“2”大战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开展“3”个示范--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河南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试点、黄河流域滑县段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提升“4”种能力--生态环境监测、应急、信息化、综合执法能力;
实现“5”个目标——空气质量稳步提升、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状况稳步提升、生态经济和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稳步提高;
实施“6”个方面重点任务: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
三、重大目标设定
(一)规划目标
到2025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经济产业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重污染天气持续减少,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土壤安全利用水平持续提升,黄河流域滑县段生态保护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生态系统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天蓝水碧、土净田洁的“美丽滑州”建设初见成效,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到2035年,生产空间安全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全社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经济优势彰显,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蓝水碧、土净田洁的“美丽滑州”全面呈现。
(二)主要指标
规划主要指标共计24项,其中约束性指标16项,预期性指标8项。包括环境质量改善指标6项、生态经济指标6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4项、环境风险防控5项、生态保护3项。
四、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减污降碳绿色转型为工作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根本目的,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准确把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总体要求,激励与约束并举,增容与减排并重,统筹推进低碳转型、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经济发展、环境风险防控、治理能力提升,加快建设美丽滑州,促进社会经济全面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为建设新时代富有影响力的区域中等城市筑牢绿色根基。
五、遵循原则
坚持人民至上、生态惠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实现生态惠民,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建立生态优先的决策机制,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凸显绿色发展引领,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
坚持“三个治污”、系统治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环境要素协同治理,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提高综合治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立足当前,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水气土噪声等突出环境问题,打好生态环境改善攻坚战,着眼长远,推进减污降碳、风险防控、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带动生态环境保护整体推进。
坚持安全为基、守牢底线。不断完善生态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体系,强化重点领域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着力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大科技、政策、管理创新力度,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大环保格局。
六、重大项目谋划情况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应对气候变化、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经济发展、环境风险防控、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10类重大工程。建立重点项目库,专项资金优先支持。完善协调项目推进机制,分期分段推进、科学动态调整。
强化节能减排、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环境修复治理、生态修复、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六类环保领域资金投入,提高新增财力政府预算中环保投入比重,继续保持政府环保投入的主体地位,建立环境保护投资稳定增长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综合运用土地、规划、金融、价格多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益性环境保护项目。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