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底层逻辑
发布时间:
2020-06-21
作者
来源:
滑县人民政府
原标题: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底层逻辑
□马骏 郑凌霄 兰宏志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最核心的是企业的竞争。企业强则国强,企业弱则国弱。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决定了国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国家竞争力的强弱。那么,一个世界一流企业是如何开始、如何成长的?这里我们想要探讨的是世界一流企业成长和发展的一些浅见,并结合睿心医疗的成长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流企业的产生:不断演化的生态系统
若问这样一个问题:一棵参天大树,更容易在沙漠中长成,还是在热带雨林中长成?答案显然是热带雨林,因为热带雨林提供了一个适合大树成长的丰富的生态系统。一流企业的成长,正像一棵大树的成长,由一颗幼小的种子发芽,破土而出,吸取周遭的养分,与旁边的草木竞争,逐渐长高长大,同时又为周围的草木和鸟兽提供滋养和保护,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一流企业必依赖于良好的生态系统,更进一步地说,依赖于需求丰富的市场和逐层累加的基础设施。一个市场的需求是由低到高逐渐升级的,在每一级都会产生满足此层需求的一流企业,来搭建这一层的基础设施,在这一层的需求和基础设施之上,必产生新的需求和生长出新的基础设施。如此层层累加升级,需求、市场、企业、基础设施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了丰富而不断演化迭代的良性生态系统。
举例而言,在过去二三十年里,信息和互联网产业就经历了史诗般的生态系统的演化和迭代。在迭代之初,信息产品匮乏,人们打电话和上网的愿望迫切,这一层的需求就是通信网络和无线网络的搭建,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应运而生:摩托罗拉、爱立信、华为等,它们打造了这一层的基础设施,比如宽带网络和无线网络。在上网的需求满足之后,人们希望有更便携的移动设备随时随地上网,谷歌、苹果、华为、小米等企业响应了时代需求,推出了智能手机的硬件和软件,打造了这一层的基础设施。有了手机还不够,人们又希望更快更好地交友、购物、打的、娱乐,于是,微信、淘宝、美团、滴滴等应用成为这一层的基础设施。这一层的设施之上,又活跃着无数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比如微信小程序的各种应用,淘宝、京东上各商家,抖音上成千上万的“网红”。我们可以看到,正像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底层是肥沃的土壤,中间长出来繁茂的草木,草木中又活跃着生机勃勃的飞禽走兽。
当我们把企业的发展视为生态系统,就能理解为什么现在中国成批地产生世界一流企业。几十年前,中国的市场经济刚开始实践,企业生态还远未开发,而现在中国的企业生态,恰如热带雨林,一层一层的丰富需求,每一层呼唤企业去满足。满足之后,必然有新的一层需求涌现,新的基础设施铺就而成,新的一流企业挺身而出。如此,一层一层的生态系统迭代,一批一批的一流企业产生,形成了动能强劲无可阻挡的正向反馈。
从这个层面来看,我们也可以预测,中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中国的一流企业也会发挥越来越多的主导作用。我们坚信,技术革新的未来在中国,我们非常荣幸能够投身其中。睿心智能医疗的创建就是基于这样的信念。我们3个人在约翰霍普金斯、斯坦福、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机构研究和工作多年后,2017年回到深圳创立睿心,就是为了全力以赴打造中国自己的心脑血管疾病智能诊断平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人的需求不断地升级迭代。从吃饱穿暖,到用上各类家用电器;从住房的变迁,到私家车的普及;从“通信基本靠吼”,到人人用智能手机、人人用微信。每层消费的升级,每层需求的满足,都伴随着大批企业的诞生、发展和壮大。现在,当人们的这些需求被满足之后,人们会把关切放在对人而言最重要的事情上:活得长久,活得健康。这意味着,医疗将成为中国未来几十年最有潜力、最有前景的领域,在中国的这个领域,也必将产生一大批新的世界一流企业。
从医疗产业发展的生态系统来看,中国医疗体系的生态系统正在快速进化中。医药和医疗设备正在逐步普及,这成为基础的一层生态系统。这层生态系统孕育了东软、恒瑞药业、迈瑞医疗、华大基因等中国企业。当然,这些企业离世界一流还有距离,但随着整个生态系统的成长,它们也会获得很快地成长。在此之上,中国医疗系统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包括电子病历、医学影像、用药记录、手术规划等。这些医疗大数据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对这些大数据的分析、综合和规划,能大幅度提高医疗效率,优化医疗成本。这些新的挑战,呼唤新的企业去回应。
为了回应这个时代挑战,针对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心脑血管疾病,睿心智能医疗以“让每一条血管都得到最早期的诊断和最精准的治疗”为使命,综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仿真、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能够更早期、更精准、更无创地诊断心脑血管疾病,无缝连接医院、医生和患者,铺设基于人工智能和医疗大数据的新一代医疗产业生态系统,并在此之上,培育丰富的、可不断创新的、个性化、精准化的医疗应用。
一流企业的成长:从边缘到中心
当回首企业发展史的时候,人们倾向于“事后聪明”的简单解读。比如,人们会说“回到20年前,电子商务肯定是个趋势,这一点如此明明白白”,或者说“我几年前就看到了比特币大有前途,当时比特币才几分钱,真后悔没买”。是的,当我们回望历史,历史的车辙似乎总是一清二楚。但是,如果现在让我们面对100家初创企业,要我们拣选出10年后这些企业中的“独角兽”,绝大多数人都会迷惘。人们大概率会选择那些“比较靠谱”的企业,青睐那些“靠近主流”的赛道。然而,未来是不可预测的。一流企业的成长,通常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的过程。
1981年,IBM说“全世界只要5台电脑就够了”,彼时大型机是主流,个人桌面系统是边缘,但微软就是依靠这个边缘产品成为软件巨头。苹果刚推出iPhone的时候,好多媒体嘲讽:“这个手机能做不少事情,就是不能打电话。”被看成边缘产品的iPhone却很快就风靡全球。20多年前首款达芬奇机器人面世的时候,绝大多数医生质疑:它在手术过程中突然断电怎么办?它的控制系统出了问题怎么办?第一台机器人在第一家医院搁置半年无人问津,直到某位医生发现它可以用来做难度很高的胰腺微创手术,它才逐渐地被医生所接受,并成为当今炙手可热的医疗产品。
企业的发展在生态系统之中,一流企业之所以能发展壮大,是因为它占据了一个独特的“生态位”,满足了那一层生态系统特有的巨大需求。一个企业一旦占据了这样一个“生态位”,就会迅速成长,迅速扩大,迅速占领巨大的崭新市场,迅速成为这个生态层的一流企业。这个时间窗口过后,这一个新的生态圈就成为成熟市场。在成熟市场中,已经成型的市场领导者有着不可比拟的先发优势,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他们的壁垒很难打破。这意味着,市场后来者在成熟的主流的市场,以成熟的主流的打法,很难打败原来的霸主, 很难成长为一流企业。因而,要成为一流企业,必须去找到新的“生态位”,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填补新的市场空白,铺设新的基础设施。而新的“生态位”的空白机会,是在生态演化中动态出现的。这种独特的萌芽出现之初,超出了人们惯常的理解和习惯,且伴随着不可预知的风险。绝大多数人要么由于思维惯性看不到这个机会,要么因为害怕风险不敢去填补这个“生态位”。因此,这样的“生态位”空白,在出现之初,必定是大多数人眼中的边缘、非主流、“不靠谱”、充满着未知和风险,受到广泛的质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医疗器械的发展是以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为主流的,比如灵敏度和辨识度不断刷新的监护仪、图像分辨率不断增高的医学影像设备、功能越来越全面强大的手术机器人等。医疗软件曾经是边缘产品,基于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软件更是边缘中的边缘。随着人工智能近年阶跃性的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医疗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这些应用大多扎堆儿于肺结节检测、眼底筛查等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热门领域。心脑血管由于技术难度高,涉及的科室多,这方面的应用少之又少。
近一两年来,心脑血管这个领域逐渐成为医疗人工智能的主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身于这个赛道。作为这个领域的领跑者,睿心智能医疗研发的冠状动脉供血功能(CT-FFR)评估软件已进入创新绿色通道,并完成全国首个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准确率全球领先。同时,推出的心脑血管智能诊断平台是全球首个全自动化的“形态学+功能学”冠心病影像分析系统。
一流企业的培育:从宏观到微观
基于上述一流企业发端和成长的底层逻辑,中国如何培育更多的一流企业呢?这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努力。
从宏观层面来看,对于政府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而言,最重要的不在于规划具体的方案或者扶持具体的企业,而在于培育丰富的、可不断进化的、可正向循环的生态系统。
我们已经看到,积极推进医疗与互联网的结合,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融合是未来发展的重要一环。中国在这个领域,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多年积累,已处于领先地位。如何把医疗和大数据结合,如何铺设新一层的基于医疗大数据的基础设施,这是中国的政策制定者需要从宏观去推动的方向,也是新一代中国企业家面临的新的机会和挑战。
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家要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勇于坚持。我们上面谈到,一流企业的成长经常是从边缘到中心。这考验着企业家的眼光和心性。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服从权威,随波逐流,一个企业可能会生存下来,赚一些钱,但很难成为真正的一流企业。只有真正地独立思考,沉浸到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生态系统之中,去发现生态演化中的“生态位”,发现潜在的未被满足的需求,并找到解决方案满足新的需求,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一流企业。而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地受到各方的质疑,这些质疑或来自投资方,或来自合作伙伴,或来自市场。这要求企业家既要有坚持的勇气,又要有调整的灵活性。在战略上坚定,在战术上灵活。
从中国国情出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都高居所有疾病的首位,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民众饮食中肉类的摄入量显著提高,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人口居高不下,未来十几年内,心脑血管疾病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压力将非常巨大。医疗资源的紧张让临床医生的工作量日益繁重,庞大的患者人群以及爆发式的增长让国家财政的压力剧增,而对于百姓而言,心脑血管疾病例如冠心病和中风等的巨大开销也让他们难以负担。所以,我们尝试打造一系列全新的技术,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准确度去助力心脑血管疾病的筛查与治疗,以提升诊断效率并降低患者负担。
心脑血管疾病在学术研究和临床应用上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每个病人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解剖结构及生理条件,因此,精准的诊疗需要因人而定。睿心智能医疗的研究涉及这一领域的方方面面,包括基于医疗影像的图像分析、心脑血管的三维建模、血流的模拟仿真、血动力学功能参数的提取等。我们可以从流体力学等功能性的角度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诊疗方法的规划、医疗器械的优化设计以及术后效果的预测等,这是仅基于解剖形态学的方法所无法做到的。相信生物仿真会在医学领域带来一场巨大的变革,将医生基于经验的诊疗方式逐步向个性化、精准化、可控可预测的方向转变。我们希望中国能成为这场变革的主角。
现在回看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历史, 如果说上半场几十年是以硬件系统为核心的设备更新,下半场的主题就应该是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影像信息的深度挖掘和分析。睿心智能医疗对人工智能的长远定位不仅是提高临床医生在已有流程中的效率和准确率,更加重要的是结合生物仿真等技术提供给医生用眼睛无法直接判断的新信息、从以往经验中无法获得的新知识,从“帮医生看见”,到“替医生看见”,最终实现“见所未见”这个愿景。(本文转载自人民论坛网)
【马骏简介】马骏,睿心智能医疗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出生于安阳林州市,曾在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和林州市第七中学学习。他以优异成绩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全美专业排名第一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师从两位世界级学者: 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Micheal Miller教授和应用数学系主任Laurent Younes教授,进行医学影像、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毕业以后,他先后在GE、西门子等顶尖医疗器械公司工作,作为核心人员研发了多款世界领先的医学影像产品。随后,他进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公司,架构、设计并实现了新型机器人平台的人工智能和影像引导系统。马骏在顶级学术期刊发表了多篇专业论文,并拥有多项美国技术发明专利。马骏有10余年的医学影像和人工智能经验。2017年年底,马俊回国与郑凌霄、兰宏志联合创立睿心智能医疗,旨在开发基于人工智能、模拟仿真、云计算、基因检测等技术的智能医学平台,深度挖掘医疗数据中的信息来源,精准地评估病情以及指导治疗方案。首款产品Ruixin-FFR已经进入临床验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