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化录的“辩证法”——从身边“钙源”感悟初心和使命系列谈之三
发布时间:
2019-06-21
作者
来源:
滑县人民政府
“把职位当官位,越当越累;把职务当平台,越干越有劲。”我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辉县市冀屯镇党委书记赵化录的这番话,让在座的党员干部深受触动。
在乡镇党委书记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1年,赵化录如同一个倔强的“工匠”,硬是将一个不起眼的乡镇,“精雕细琢”成为全国重点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省百强乡镇。在像他一样的奋斗者、为官者看来,这份安排并非命运的馈赠,而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诠释,更是在时间见证下实现的人生价值。这些时刻奋进的背影,浇灌着人生的理想,激励我们更执着一些、更坚实一些、更笃定一些。
有什么样的政绩观,直接决定着一个领导干部的选择和作为。如果对“什么是政绩”这一问题回答得不科学、有偏差,“追求政绩”的实践就必然会盲目抓瞎。有的人“把职位当官位”,把“官帽子”看得太重,把“升官”作为唯一目标,能提级、升职,干事就有积极性,否则就消极无为,就是政绩观出了问题,忘了初心,丢了使命。若只想当官,就难免碰到“天花板”,让自己灰心丧气、反复痛苦。但干事没有“天花板”,只要愿意干,就有干不完的事,就会越干越着迷、越干越投入、越干越出彩。这便是“把职务当平台”的真谛,这个平台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也是自身挥洒智慧和汗水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
党员干部要像太行崖柏一般,牢牢扎根基层,孜孜服务百姓,决不当见风使舵、心口不一的墙头草。同样是在辉县,太行山的绝壁上,刻着“人民永和”四个大字,这是群众对原辉县县委第一书记郑永和同志最朴素的怀念。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郑永和带领十万民工扎进深山窝棚治山治水、挖掉穷根,一干就是十余年,至今“拿起白面馍,想起郑永和”还广为流传。今天,为什么有的干部不敢担当,安于做墙头草式的干部?为什么有的党员干部“血不再热了”?说到底,是信仰信念的坚守出了问题。我省有540多万党员,如果每个党员都能树起先锋形象,在为民造福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无私奉献中成就人生的境界,就能激发出磅礴的正能量,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
初心使命,从来不是空泛的,而是始终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之中。检验初心使命,衡量工作成效,最终都要看群众难题是否真正得到解决,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保障。赵化录有一番“葫芦说”:乡镇干部不能像井里的葫芦,从井口看是沉在下面,从井底看却是浮在上面。与之相对应的“秤砣”呢?外观未必美,体积未必大,但实心实眼,力压千斤。“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食品安不安全、雾霾能不能少一点、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住房……在主题教育中,瞄准这些基层百姓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就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多“为”少争“位”,做崖柏不做墙头草,基层干部应当是“秤砣”而不是“葫芦”……赵化录的“辩证法”是在基层摸爬滚打21年探索出来的“武功秘笈”。他做出了很多改变,只是为了心中的不变:像种子一样扎根群众当中,大干一场,把群众带到富路上。保持初心、实践初心,不是一时一事一朝一夕,必须勤拂拭、常锤炼。只要我们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就能汲取到无穷力量,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