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病”攻坚要打开新思路(一线视角)
发布时间:
2016-01-28
作者
来源:
滑县人民政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战略,也是战术。它对治理“大城市病”也有效,因为它打开了追根溯源的大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来的一个热词。热,是因为它管用。老顽症,新疗法,如何起沉疴?
正在举行的北京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大城市病”攻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这场持久战打开了新思路。
先说治堵,治堵离不开“供给”的“双增一减”。 增加道路供给,是最没争议的一招。过去道路建设,责权都在市一级,治堵,区一级政府是瞧热闹的。今年北京大力改革,改职能设置,改管理权限,把次支路的建设权限,下放给了区一级,投资、拆迁,都由区一级负责,一年内立马可以新增90条道路,打通城区内部循环,而市一级投资力度不减,上下形成合力。
增加停车位,是有车族最盼望的。北京560万辆车,只有290万个备案车位,停车难、收费乱。增加停车楼、停车井、停车场供给,也要通过供给侧改革。一是要理顺停车价格,调动市场力量,吸引民间投资;二是调整服务业的结构,把一些区域批发市场调出去,把城市急需的停车服务业调进来,这是矫正要素配置扭曲;三是改革城市管理,改变20个部门有权管理乱停车却管不好的原有管理路径。
减少道路车辆,拥堵费、单双号,最牵动舆论神经。供暖季要不要实行单双号?北京两会上,议得多,问得多,说得多,市交通委表示正在听取意见。另外,总量怎么减?摇号之下,每年增加15万辆,10年新增两个香港的机动车总量。车的减法到底要怎么做?这项改革是要市民全员参与的。
再说治水。有水皆污,有河皆枯,说的是北京。
有代表说,最不应该“供给”,却长期大量“供给”的,是污水!累积而成了祸水,要坚决压、调、灭。北京治理了90%的城市污水,并使再生水成为城市第二大水源,成绩不可谓不显著,但水的流动性决定了,10%的少量直排水,污染了城市大部分水域。
这次北京两会上,市水务局向代表委员们介绍,全市梳理出了141条黑臭水道,要用三年时间集中治理还清。方法就是要治河里,先治岸上。以朝阳区的通惠河为例,摸清了沿线29个排污口,又摸清了干支流139个污染源,水务局与朝阳区通力合作,治河里病,先治岸上的病,把排污的根拔了去,果然收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战略,也是战术。它是经济治理的药方,为什么对治理“大城市病”也有效呢?因为它打开了追根溯源的大门。透过这个大门,可以看到,交通的事,只交给交通部门管,常常是疏了又堵,束手无策;治水的事,只交给水务部门管,往往是清了又污,徒唤奈何。只有加强统筹,从顶层管理入手,大刀阔斧,打破部门藩篱,改革体制机制,转换发展思路,才能起沉疴,收疗效。
北京治堵治水的案例,也让我们看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艰巨、复杂的。增加道路供给、车位供给,要从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抓起;改变河道水质指标,水务部门要先去干环保部门的事,如果像过去那样,职能单位楚河汉界,秋毫无犯,也干不成。攻坚克难,需要部门之间有合作、有沟通、有谅解、有支持、有配合。
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问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北京治理“大城市病”的攻坚新思路,得到代表委员的充分肯定,也让公众有了新的期待。 (作者为本报北京分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