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城市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7-2035)》公示内容
发布时间:
2019-05-10
作者
来源:
项目名称:滑县城市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7-2035)
公示公告类型:批前公示
用地类别:城乡用地
用地面积:68平方公里
公示期限:30个工作日
公示日期:2019.5.10
截止日期:2019.6.21
经办处室单位:
地理信息与规划编制中心 8119001
附加说明:查询详细内容,请出示身份证明,到我局办理相关手续后查询。依据《城乡规划法》、《行政许可法》、《河南省城市规划公示制度》等有关法律法规,特此公示。如有意见和建议,请于公示时间内向我局反馈。
详细内容:文字说明及附图
附文字:
一、指导思想
与滑县城乡总体规划(2015-2035)相协调,体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高度重视体育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在规划目标上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规划指标上与经济发展指标相协调,在建设标准上适度超前,在空间布局上强调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逐渐消除地区差异,同时高度重视各类社区体育设施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各类体育设施的群众享用水平。
二、规划目标
第一,体育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成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足球项目改革试点,加速职业体育发展,创新体育社会组织管理和体育场馆运营,逐步完善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现代体育治理体系。
第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推进,群众体育发展达到新水平。《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有效实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人民群众健身意识普遍增强,身体素质逐步提高。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
第三,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有效转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项目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扩大参赛规模,成绩稳中有升,追求超越。
第四,体育产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体育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到2020年,全国体育产业初具规模,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1%,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30%。体育消费额占人均滑县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超过2.5%。
第五,体育文化在体育发展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培育运动项目文化,力争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体育文化精品工程,办好一批社会效益显著的体育文化品牌活动,把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理念融入到体育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为精神文明建设增添力量。
三、规划范围与期限
本次规划范围与《总规》中确定的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范围相同。西到卫河和长虹渠,北到北环路,东到东环路,南到长虹大道,总面积为68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17年一2035年,与滑县城乡总体规划保持一致。
其中近期为2017——2020年;远期为2021——2035年。
四、体育设施建设现状
近年来,滑县人民政府重视加强和改善民生,加强滑县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体局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关于全民健身场地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在城区大力推荐“十五分钟健身圈”建设,截止2017年10月份城区体育场地面积457000平方米,人均占地1.52平方米。
截止2017年10月份,滑县关于我省提出的两场三馆的建设情况如下:(1)公共体育场:产业集聚区400米塑胶跑道;(2)全民健身广场两处:体育公园、产业集聚区广场;(3)综合健身馆:滑县体育彩票“雪炭工程”健身馆;(4)游泳馆:产业集聚区游泳馆;(5)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项目实施中。
五、体育设施规划
结合滑县城乡总体规划,本规划将中心城区体育设施分为县级、片区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四个等级,各级体育设施与规划相对应,各级体育设施均有明确的建设标准。
本次规划立足于体育资源的统筹,考虑滑县的城市结构、用地布局,按照服务人群和辐射范围不同,通过四级体育设施布局,形成“一核、三廊、四心、多点成网”的空间结构。
一核:指滑县体育中心,位于城区北部森林公园南侧,道康路与创业路交叉口西北角,以倡导全民健身、发展群众体育为主导, 重点以竞技体育场地为主, 是举办县级、市级、甚至省级体育赛事的核心设施。
三廊:沿大功河、文革河、城关干渠景观廊道建设体育场地,利用现有的河流优势资源,结合滨水公园绿地,体现出滑县城市特色的体育空间。
四心:指四个片区体育中心,其中两处为现状新城广场、体育公园,一处为总规规划体育设施用地,一处为结合滨河绿地、文化设施设置片区级体育设施。
多点成网:“多点” 指均衡布置于居住区级、小区级体育设施以及对外开放共享的体育设施,规划结合城市慢行系统,形成系统的体育健身网络,保证居民居住地周边10分钟健身圈全覆盖。
五、近期建设规划
近期规划期限:2017年——2020年
1、基本形成以县级体育中心为龙头,以居住区级、小区级体育设施、共性体育设施为基,覆盖整个中心城区的较为完善的体育设施体系。
2、充实、完善、提升各级体育设施,服务全民健身,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3、人均体育用地面积不少于0.35㎡,人均体育场面积不少于1.8㎡,形成县区15分钟体育生活圈。
(本文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和使用上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