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日报》:上官镇探索村集体经济收入大提升的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
2022-11-05
作者
来源:
安阳日报
特约记者 徐淑霞 通讯员 范宇飞 王含宇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秋耕、秋种,土地流转……这段时间,上官镇崔阳城村干部群众格外忙碌。
“虽然土地流转工作很辛苦,但很有成就感。目前,我村成功流转的303.5亩土地已全部播种完毕。实施集中生产经营,既能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增加村集体收入。”11月1日,崔阳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崔彩芳高兴地对记者说,“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方向,我们底气更足了,一定会加快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弘扬文明乡风,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崔彩芳介绍,崔阳城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造成农业种植结构单一、管理粗放、产出效益较低。上官镇土地流转工作会议召开后,该村立即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议,群策群力制订方案,抓住秋播前夕这段最佳时间,广泛宣传发动,深入细致地做工作。
“以前村民把土地流转给个人,每亩地能得流转费约750块钱,今年的土地流转模式是以每亩1000块钱的价格把土地流转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整体托管给第三方农业服务公司经营管理。”崔彩芳说。
“俺家有6亩地,孩子在外地,每次回来都比较麻烦。这次村里开展土地流转,1亩地给1000元流转费,价格比较高,比自己种合适多了,俺就毫不犹豫把土地全流转了。”村民崔士超说。
“我平常自己做生意,父母身体不好,家里的4.8亩地耕作起来非常困难,流转出去正合全家人的心意,以后我就能一心一意做生意了。”村民崔志光说。
据了解,上官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域内有两家农业龙头企业,但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
“去年年底,全镇集体经济不到5万元的村占比在全县最高,是典型的民富村穷。今年3月,我们制定了‘3321’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也就是依托‘三清三化’,破茧蝶变;用好‘双绑’机制,促进村集体经济大提升;建好一个农村经济联合总社,为集体经济大提升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上官镇党委书记张彦林说。
张彦林介绍,该镇以“三清三化”(清资源、清资产、清合同,化债务、化纠纷、化矛盾)和“清五争十”(村集体经济达到5万元力争10万元以上)专项行动为载体,以盘清家底破茧蝶变为切入点开展工作。一是依托“三资”资源,壮大产业。对各村现有资金、资产、资源认真盘点梳理,对拥有可盘活集体耕地、坑塘、荒沟、荒地等资源性资产的村,该收回的收回,该提高租赁费的提高租赁费,该规范的规范,想方设法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仅此一项就收回低价流转耕地48.5公顷、坑塘9.6公顷,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25万元。二是依托扶持资源,乘势而上。对有扶贫等项目支持的村,充分利用每年8%的收益金,发展产业。如陶家村菊花种植基地、闫柳里村设施农业产业、赵关庄村濮安粮油项目等,将收益金作为“发酵剂”,建立完善并壮大村办企业。三是依托人脉资源,借力发展。对既无资源又无企业的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载体,动员村内成功人士、乡贤、在外工作人员等以个人捐资入股村合作社的形式,促进产业发展,最终壮大村集体经济。
同时,该镇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目标任务,用足用好用活上级政策,在建立“双绑”机制上下足功夫、用足气力。由镇政府牵头,引进一家实力雄厚的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双绑”机制的一方,充分利用其资源和经验,村级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绑定、农户与村级合作组织绑定。
今年5月,该镇在焦二寨村、西山峰村进行了试点运行,两个村通过村级经济合作社分别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22.2公顷、20.9公顷。仅此一项,两个村每年至少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70余万元。
“6月30日,我镇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联合总社,选举产生理事会成员11名、监事会成员11名,整合57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资产、资源,抱团发展。两级社目前登记在册的集体成员达25075户78594人,运行良好。我们正在筹备建立上官镇龙湖投资集团,与农村股份经济联合社一起,促进集体经济收入大提升。”张彦林说。
目前,上官镇已有9个村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共1812.5亩,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210万元;57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超5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村29个。
“党的二十大为乡村振兴发展指明了路径。下一步,我们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深悟透,本着‘打牢基础、依托产业、稳步提升、强镇富民’的原则,按照‘3321’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利益联结主体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深化‘双绑’机制,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全镇各村集体经济大提升。”张彦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