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日报》:万顷秋粮喜丰收 遍地金黄收割忙(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丨实施“十大战略” 落实“百条举措”) ——滑县“三秋”生产见闻
发布时间:
2022-09-30
作者
来源:
安阳日报
本报特约记者 徐淑霞
本报记者 郭 荣 通讯员 范宇飞
金秋时节,层林尽染。万顷平畴,玉米、大豆、花生赶趟儿似的次第成熟。空气中溢满五谷浓香。农人们抢抓晴好天气,人工、机械齐上阵,变“丰收在望”为“丰收到手”。
9月27日,在城关街道贾固村大田里,收割机、运粮车来往穿梭,伴随着机器轰鸣声,一排排玉米株连秆带穗被卷入机械中,摘棒、剥皮一气呵成。几个来回下来,一个个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的玉米棒倾泻而出,很快装满运粮车。
“我这一台收割机每天收割100亩左右,作业效率高、损耗比较小,一天能挣六七千块钱。”一位农机手说。
“看这玉米棒又粗又长,玉米粒肥嘟嘟的,多喜人,估计亩产能有一千四五百斤。今年又是大丰收。”种粮大户刘奇志捧着金灿灿的玉米高兴地说。
为确保秋粮颗粒归仓,城关街道投入200余台农业机械加快秋收进度,党员干部深入秋收一线,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全方位助力“三秋”生产。
“我街道玉米种植面积3.92万亩,目前正在加紧收割。我们组织了40名帮扶队员对无法返乡、家庭困难户等特殊群体家庭进行帮扶收割,同时,组织人员加强田间防火巡逻,确保秋收、秋种顺利进行。”城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卢卫民说。
“我局及早动手,成立6个技术服务指导组,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农机检修指导服务,检修玉米联合收割机2500余台、大中型拖拉机4000余台,配套机具2.6万台(套),新增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收获机械70余台,保障了全县机收机播。同时,充分发挥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优势,开展整村、整组机械化作业服务,推广收、运、耕、种、管‘一条龙’作业‘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农机服务新模式,进一步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滑县农业机械技术中心主任牛海涛说。
在牛屯镇北街村,一望无垠的金银花如墨绿海洋,银白花苞星罗棋布。
“今年金银花长势非常好,行情也不错,我种了5.5亩,估计能收入11万块钱。”正在采摘金银花的北街村村委委员王秀娟高兴地说。
在位于焦虎镇屯集村的滑县春芽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无公害杂粮生产基地,黑玉米、大豆、高粱等诸多杂粮果实丰盈,在机声、笑声中,“秒进”仓储。
“合作社共流转土地5000亩,主要种植黑小米、黑花生等杂粮,全部是绿色产品,经济效益提升很多,今年长势也好于往年。”该合作社负责人魏成显说。
据了解,今年滑县秋粮总面积8.7万公顷,其中玉米8.5万公顷。据农技部门对60多块玉米田地测产,亩产620.6公斤。
如此好收成来之不易。
“我们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牢牢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坚持秋粮一天不到手管理一天不放松,全县秋粮整体长势良好,正在陆续收割。”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郑慧涛说。
郑慧涛介绍,为确保秋粮丰收,早在夏种时节,滑县就制订了“三夏”生产方案,成立了5个工作专班,建立了农业农村、气象等部门联络机制,技术人员分成6组到分包乡镇(街道)开展面对面指导,因地制宜,从科学选择品种、种植模式、播种等方面开展秋粮技术指导服务,科学抢种细管,把关键措施落实到田。夏管期间,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秋粮苗情、土壤墒情等,因苗、因墒制宜,及时科学管理;针对高温干旱天气,分发技术资料,指导农民根据土壤墒情科学开展浇水抗旱保秋,增加土壤湿度,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及时发布灾害天气预警,提醒群众做好防灾减灾应对措施。
为控制重大病虫害流行蔓延,该县利用22台自动虫情测报灯、4个病虫监测点、8个乡村病虫测报基点,严密监测、调查重大病虫害发生动态;利用中央财政第四批农业生产救灾资金26万元,及时开展玉米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设立先正达玉米新药剂试验示范田,示范带动群众适时开展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
疫情管控期间,该县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秋粮管理不放松,利用微信、电话等“不见面”方式组织技术专家开展秋粮生产研判会商,突出重点,狠抓关键,组织乡镇(街道)做好秋粮后期管理。临近秋收,县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宣传各项技术要点,指导群众落实玉米适时晚收技术。同时,通过微信群转发培训链接开展小麦播种线上技术培训,为秋种、秋管奠定基础。
“自夏种以来,我县共举办电视讲座2期,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农技指导,受训群众1.5万余人次,发放各类技术‘明白纸’、技术挂图5000余份,确保了秋粮丰收。目前,全县正在加紧收获,确保秋粮颗粒归仓。”郑慧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