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看滑县

《农民日报》:河南滑县董东村:一个传统村落的破局之路

发布时间: 2021-09-09 作者 来源: 农民日报

  董东村位于河南滑县锦和街道办事处南4.5公里,原本是一个集体经济薄弱、一穷二白的村庄,最近迎来了华丽的蜕变。这其中究竟有什么秘诀呢?

  党建领航,人居环境整治擦亮乡村底色

  “以前的董东村主街中间低、两侧高,街道土岗泥坡裸露。每逢雨天,大街上泥泞不堪,斜坡湿滑,大家都没法出门。我们从外地考察学习后,就准备来一场人居环境大整治。”董东村党支部书记武学诗说。

  整治环境的先行之举,就是拆除私搭乱建的大棚房。当时有村民得到消息后极力反对,并联合其他人抵触拆迁,让这项工作无法推进。

  这时候武学诗站出来说:“乡亲们,咱不能安于现状,村‘两委’干部给大家带头,先把自家人的房拆了,大家再跟着我们干!”

  看到党员干部身先士卒,村民都没有了怨言。慢慢地,配合拆除的住户越来越多,人居环境治理得以顺利进行。

  接着,就要进行村庄建设了。不过,村里经费紧张,建设资金从哪儿来呢?

  董东村不等不靠,主动联合村民理事会成员、党员、在外创业人员捐款捐物。几百元、几千元,也有捐建筑材料的,老砖、新砖、预制板等。董东村还从周边拆迁村收集废旧的石磙、磨盘、木头等,变废为宝,充分利用到村容村貌的改造提升中。

  说干就干,为了节省时间,村干部在村委会大院里支起了一口大锅,大家集中劳动以后就吃大锅饭。

  大家挥舞着铁锹、铁镐、瓦刀,开动挖掘机、工程车、拖拉机等车辆忙碌在村头,顶着烈日平整村中斜坡、修筑保护墙……被汗水浸湿的衣服黏在身上,手上磨出的血泡生疼。

  建设自己家园的热情慢慢地感染了更多人,前来自愿参加劳动的村民越来越多,最多时达100多人。

  “虽然我年纪有点大了,但身体不错,我也想为村里出出力,家里人也都支持我。”年近80岁的武大爷一边垒砖一边高兴地说。

  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大家不仅拓宽了村里河道、修整了斜坡护墙,还解决了积水问题,提升了村庄的环境和品位。

  厚植文化,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我们应该结合董东村发展历史,把村庄打造成一个底蕴深厚、生态宜居的古村庄。”锦和街道办事处主任陈红岭介绍。

  董东村原本是一座古村落,因地势高耸、易守难攻,汉朝董卓曾在此驻军,后修建为古城池,名为董固城,军队常在此屯营。如今,蓝砖蓝瓦的古城墙已成为董东村的文化特色,逢人见了都夸好。

  一位70多岁大娘感慨地说:“我嫁到董东村几十年了,头一次看到这样的斜坡护墙,怪漂亮嘞,俺做梦都没想到咱村也能变个样。”

  在董东村,还有一位女英雄李秀真。抗战时期,李秀真是一名地下联络员,她在村里以炸油条生意为掩护,和敌人内部的共产党员建立联络,承担着传递情报的艰巨任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李秀真先后护送包括罗荣桓、徐向前在内的来往干部3000多人,被称为“交通大嫂”。

  如何依托“李秀真旧居”这个红色基因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村“两委”已经有了初步设想。

  “我们正在打造一个李秀真旧居红色展馆,收集滑县的红色革命事迹,努力建设红色文化一条街。”武学诗说,“下一步,将开发红色教育、农耕文化体验、乡村旅游和农产品深加工等项目。”

  发扬革命先辈敢于拼搏奋斗的红色精神,体验原汁原味的农村田园生活,努力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董东村正逐渐走在生态宜居、文化厚重、群众幸福感提升的康庄大道上。

主办: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滑县道口镇解放路中段联系方式: 0372-8669629网站声明

网站标识码:4105260003 备案序号:豫ICP备12007324号 豫公网安备 41910402000001号

邮编P.C.456400   建议使用 1366x768 分辨率 IE 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河南合正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1/14 18: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