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追梦四十载 只为一粒种
发布时间:
2019-06-12
作者
来源:
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任国战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杨之甜本报通讯员尚明达
今年,滑县的小麦又要丰收了。同样丰收在望的还有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小麦。作为我省“产粮大县”,滑县每年生产种子和优质专用粮近20万吨,其中,一半以上都来自滑丰。
6月10日,滑县小麦收割80%以上,记者来到滑丰种业白马坡优质强筋小麦西农20繁种基地。田埂上,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正弯腰看向待割的麦子。她是滑丰种业董事长赵秀珍,今年65岁。
“这个育种基地6万亩,最高亩产700公斤以上,今年产量预计能达到3500万公斤!”赵秀珍脸上止不住喜色,“收成好,农民收入就高。我这悬了大半年的心,终于能放一放了。”
1980年,26岁的赵秀珍从滑县拖修厂调至县种子公司当会计。由于业务精湛,不少单位都想“挖”她,可她一概谢绝。“我是农民出身,和农民打交道,我最擅长!”这一干就是40年。
1999年7月,她被推选为种子公司总经理。恰逢国家颁布《种子法》,种子企业全面放开,以往封闭式、无竞争的市场一去不返,周边县市许多种子公司纷纷破产。而公司先前与繁种农户签订的600万公斤普通小麦种子收购协议,也到了执行时刻。
当时,想把600万公斤的麦种销出去是一个天大的难题。若收,一旦销不出去,公司就可能倒闭;不收,农户一年的辛劳就打了水漂。“收!全收!我们不能让繁种农户流汗再流泪。”赵秀珍作出决定。为把这600万公斤种子销出去,她带领员工出外跑市场,一跑就是个把月,终于以近乎成本的低价把这些种子全部售出。看着农民喜滋滋地领钱离去,赵秀珍松了口气。
正当她为公司下步经营发愁时,滑县县委、县政府出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政策,鼓励农民由种植普通小麦品种转向种植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政策出台的第二天,赵秀珍就带领两位技术人员直奔郑州,到省农业科学院等地向专家“取经”。最终,她挑选代理豫麦34、豫麦47两个品种。
20万亩优质小麦品种在滑县成功推广,当年就获得60万元利润。可她却跟员工讲:“我们要建立自己的育种机构,培育自己的品种,只有拥有自己的拳头品种,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投资科研需要大量经费。资金从哪儿来?她号召员工集资入股搞科研。2005年,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不仅建立占地200亩的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和20万亩小麦繁种基地,还在海南三亚崖城建立占地40余亩的科研育种中心,在新疆、甘肃建立万亩玉米制种基地,成立了我省首家院士专家农业企业工作站,实现了从单一经营品种到育、繁、推服务一体化的重大跨越。
育种难,育突破性品种更难。三伏天里,赵秀珍和员工一起在田间育种,天刚亮他们就钻进地里,下午一两点才出来。为抢夺育种时机,中午他们就在地头就着大蒜啃包子,喝上一杯绿豆水。
滑玉168、滑玉388等玉米品种通过国审,滑丰8号、滑育麦1号等通过省级审定的玉米和小麦新品种40多个相继问世。
在赵秀珍心中,种子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她建立了覆盖种子生产全过程的标准体系和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多年来,在农业部门及省站的种子抽查中,滑丰的种子从未有过不合格现象。
农民增收也是重中之重。滑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种粮大户”等运作模式,建小麦繁种和优质专用粮生产基地20万亩,带动农户6万户,年增加繁种农户经济收入9000万元。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想带动更多农户,培育出更多优质麦种,让小麦增产,让农民增收。”赵秀珍轻轻揉搓麦穗,饱满的麦粒从中跃出,她神情温柔,语气坚定,眼中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