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滑县要闻

《人民日报》倾听·行进中的基层回声:滑县庄稼人全国找地种

发布时间: 2012-02-24 作者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

阅读提示

种地苦,种地穷,种地却很重要。因为种地不划算造成粮食减产甚至土地撂荒的故事,在各地时有发生。有一批河南农民,却反其道而行之,到处找地、开荒。西至喀什,东达海滨,他们写下一段“土里掘金”的传奇。

技术加苦干以外,这群庄稼人有着怎样的酸甜苦辣?他们是如何把撂荒地种出效益,种成产业?

站在地头,冬小麦已经返青。虽然自家的4亩半地已经流转给了村里人种,许永彪还是时不时要来地里转转,一是习惯,二是总盘算着自己在天津包的400亩地,一旦开春回暖,就要抓紧浇地,播种覆膜,开始种棉花了。

这是河南滑县农民外出包地种植的一个缩影。

近年,农民外出包地已经成了滑县赵营、八里营、四间房等乡镇农民创收的主导产业。粗略估计,去年滑县约4000余户农民外出包地,41万余亩的土地收益1.5亿元以上。其中,耕地面积只有7万亩的赵营乡,在外包地种植面积就有15万亩。相当于全乡1/4的人口,在外包种了两倍于本乡的耕地。

赚的不比打工少

从“心疼地撂荒”到“包地蔚然成风”

“农村人不露富,你问他赚多少,他一般往少了说。”赵营乡小韩村村委会主任耿金恩带着记者走在村里,指着旧瓦房之间的一栋栋新楼说,村里没别的产业,看见新房子,都是外出包地的。盖了房,买了车,你才知道他家赚了钱。

最早说到1995年,村里有人在新疆开荒种地,开了到外乡找地种的先河。2000年左右,村里几个在天津打工的人发现,因为盐碱,这里大片土地撂荒。农民习惯了种地,看见地撂荒,既心疼又心痒。最后工也不打了,在当地租了一片地,试着种。

当时参与种地的村民耿红旺说,沿海厂子多,当地人都进厂上班。地里干活的多是五六十岁的人,年轻人不会种地,也不爱种。把地承包下来之后,他们种上了耐盐碱的棉花,经过两三年精心打理,盐碱土质逐渐改良,成了好地。当地人从吃惊到羡慕,有的也跟着种起了棉花。

许永彪以前在天津打工,加入包地行列已是第八个年头。“每100亩地种棉花,投入资金要15万元左右。棉价低的时候,100亩净赚四五万,正常的时候,能赚七八万。打工一个人一年也就赚两万多。”他和妻子从150亩种起,种到400亩,才又雇了两个人。每年中秋前,他都要回来招30个人去摘棉花。经他带领,前后有七八个跟到天津包地种棉花。村里人叫他“许百万”,可许永彪不认可这个称呼,因为比他包地多的人还有不少。他是庄稼人,祖祖辈辈还真没种过那么多地。400亩,每年棉桃绽开的时候,白花花一眼望不到边。

小韩村和附近村民吃到了甜头,外出包地的人逐渐多起来,范围遍及新疆、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只要有成规模的闲地荒地,他们都要去考察能不能种棉花。棉花产量稳定,耐盐碱,对气候要求不高,只是棉花价钱浮动大。小韩村村民在外大约包了3万亩地,粗算下来,2010年全村赚了3000万元左右,2011年只在1500万元上下。

庄户人爱种地,见不得撂荒。地闲了荒了,俺就拾起来。吃点苦,受点累,赚的不比打工少。

  ——滑县农民许永彪

  

包地包出多赢路

从“盲从跟随”到县里专设“包地办”

耿金恩和弟弟也在外面包了100亩地。他记得当地人大批外出包地开始于2003年。那一年很多人决定干这个。县里做了组织动员,统一定下日子,开欢送大会,农机具、种子等装车,警车开道,把他们一直送到河北省界。

小韩村地处平原,人多地少,穷了多少年。经过这些年外出包地,1/3还要多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人均收入也从1000元提升到5000元。

获益的不只是那些外出包地的人,留守村里的人收入也因此增加。村民冯喜顺就是一例,外出包地的那些人自家的地被他整合承包,种了40亩尖椒,每亩净赚1500多元。

被承包土地的地区也在其中受益。闲置土地、农业生产都被盘活。撂荒的往往是差地,经过几年耕作,土质逐渐得到改良。想来承包的人多了,租金逐年上涨。在天津,每亩租金均价从2004年的200元,涨到今年的600元左右。农民们在天津、河北开发盐碱地,在山东开发退海地,在新疆开发荒滩地。尽管棉花种植仍占外出包地的80%,家乡很多作物也被带出去试种,比如尖椒、花生、红薯。比如,去北京城郊的种起了蔬菜,去河南焦作的做起了种子繁育。

劳动力转移历来是河南省面临的大问题。据统计,河南农村目前有2500万名劳动力外出打工,但仍有至少700万名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滑县是纯农业县,粮食产量已经连续20年全省第一,有着支持农业的传统。县乡党委、政府为包地农民提供了很多支持。外出包地大乡设有专职副乡长,县农业局也成立了专门的“包地办”。县里常派工作队,到各集中成片的地方了解情况,调解纠纷,帮助维权,并把劳动、计生等服务功能向外延伸。 

外出包地呈现四大趋势:分散承包走向固定区域,盲从跟随走向量力而行,独资租赁走向与当地合作,单一种棉走向尝试多种经营。

  ——滑县农业局纪委书记郝广亮

  

取暖还得抱成团

从“单打独斗”到“推动组织化”

提起外出包地受的苦,很多乡亲都说“一言难尽”。赵营乡主抓外出包地的副乡长高荣奎回忆说,他们一次到山东看租地农民。当时是7月份,由于不习惯海风,乡亲们嘴唇上裂开一道道冬天都不常有的深口子。干部张兴义说:“村民一般在地头挖个半人深的坑,上面搭几张草帘,常年住在又潮又湿的窝棚里。”

直到现在,“许百万”住的还是用竹片、薄膜搭的草棚。他说,想到收获时望不到边的棉花,吃苦不算啥。而且眼看着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来自老家的支持越来越大,心里有底气。

春节返乡人最多的时候,县里会组织座谈会,让各地的农民交流经验,交换信息。年后,各家各户准备出发的时候,县里专门请来省农业大学的专家,讲解棉花种植技术。为解决包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一些乡镇建起了留守儿童幼儿园,对敬老院也进行了升级改造。

“我们争取把外出包地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帮扶,设联系点、法律援助中心,帮助维护包地农民的利益,鼓励包地大户返乡创业。”高荣奎说,“有很多现实的问题,乡里和县里也在想办法,比如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农业补贴,都是人家当地人领,包地农民享受不到;比如农民想扩大规模,如何更方便找到小额贷款。县里也在尽快推动外出包地农民的组织化,比如依靠合作社等形式,把外出农民组织起来,提高他们的价格谈判能力、维权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小韩村村民耿银朝说,县里经常发布很有用的信息,比如哪省哪市有闲置农地,就会在当地电视台滚动播出。“外出包地不再是一家一户单打独斗了。”

技术、热情和对土地的深厚感情造就了滑县的“包地经济”。这条路已经逐渐走上政府主导、产业化发展的轨道。

——安阳市委常委、滑县县委书记李若鹏

主办: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滑县道口镇解放路中段联系方式: 0372-8669629网站声明

网站标识码:4105260003 备案序号:豫ICP备12007324号 豫公网安备 41910402000001号

邮编P.C.456400   建议使用 1366x768 分辨率 IE 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河南合正软件有限公司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1/14 17:18:03